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 学术动态 > 正文

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应邀作题为“生活美育:价值、策略与在场性改良”的学术讲座

来源:bat365正版唯一官网文学院   作者:文学院   编辑:蔡童   发布日期:2023-06-01   点击数:

5月28日,文学院“精是讲堂”邀请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举办了题为“生活美育:价值、策略与在场性改良”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贾玮教授主持,文学院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参加。

首先,王德胜教授谈到生活美育的价值问题。他指出,生活美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在生活的现实之境中,引导性地实现人的精神开掘和意义发现。针对这一问题,王教授认为人的活动是美育的存在和发展之境,只有在亲历性过程中才能实现美育。践行和完善生活美育功能的关键在于人的“态度”和“态度转换”。生活美育的功能性价值也由此揭示,即通过将审美的想像性元素及其意义呈现和展开的方式引入日常生活感知,使人们得以在现实具体的生活中发现、感受和品味人生的丰富意趣。

王德胜教授进一步探讨了生活美育的策略问题。他以《舟还长沙》为例,具体阐释了生活美育的践行策略“去熟悉化”的意义所在,即让人们在同质化的生活中找到和确立其“异质”的经验对象和生活感知,在此过程中进行新质的生产与增值,打破对原有生活的固化认知,获取新的生命感知,从而进入新的意义发现领域。王德胜教授指出,一般日常经验向特定审美经验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也是个体精神养成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强化个体对日常的感知训练。

接着,王教授着重讲述了生活美育的“在场性”。他指出,人对自身生活的改良热情和积极行动根本上源于人对自身现实生活的直接感知——日常生活日复一日的机械无趣以及意义空洞化。不管是人们生活着的当下,还是由当下激发出来的改良意愿,都离不开人的具体生活本身。所以对美育而言,“当下”是一个无法离开的、直接践行的场域。他表示,如何在机械重复的当下活动即在场的生活中,引导人们迈向生命精神的新高地,突显了生活美育基本的“在场性原则”。生活美育的“在场性”表明了人的活动在日常状态中塑造和具体呈现生活现实的“可感肌理”,其直观可见性是生活美育的践行根据,也是生活美育的直接出发点。因此,王教授认为,在人的生活当下,生活美育实际上积极地构成了一种现实中的“介入性”力量。

最后,王德胜教授对现场同学提出的问题作出了详细解答。

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 党政办电话:023-65362555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
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版权所有©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渝ICP 备05001042号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