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化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认识,拓展历史专业学生视野,11月28日下午,历史与社会学院在集贤楼312教室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开展了主题为“历史考古名家讲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收获”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王巍教授主讲,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我校历史与社会学院李禹阶教授主持,学院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参加了本次线上讲座。
王巍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概况,主要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缘起、背景、研究问题、课题设置四个部分依次展开。他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原生文明之一,理清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背景、动力、机制与特点等问题,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中国学术界对世界文明研究应当做出的贡献。
王巍教授还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总成果。王教授表示,探源工程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过程更为详实的各地区考古文化年表,在重点围绕4处都邑性遗址与40余处区域聚落群开展田野考古调查、重点区域的发掘和多学科研究上,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探源工程确认了探索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段并明确了古国文明阶段。
讲座中,王巍教授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一是史前农业的发展;二是手工业取得显著进步,部分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手工业专业化;三是人口增加,并出现显著的人口集中的倾向;四是社会贫富、贵贱分化严重;五是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贵重器物来体现持有者尊贵身份的初期礼制;六是社会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出现了集军事指挥权,社会管理权和宗教祭祀权力于一身的王;七是在社会的基层,血缘关系仍然保留,人们聚族而聚,聚族而葬,形成都邑;八是形成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和服从于王的具有强制性的官僚管理机构——国家。
本次讲座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使大家更好地认识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与会师生反响热烈、收获丰富,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的前沿性成果和重大意义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并认识到中国考古学对于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重要意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提供更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