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 专题专栏 > 正文

【桃李芬芳】艰苦学习只为追梦 初心不改无问归途 ​——1973级校友 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执行所长 胡应和

来源:bat365正版唯一官网   作者:   编辑:蔡童   发布日期:2024-07-04   点击数:

胡应和,1973年就读于重庆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科学专业。曾为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执行所长,是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美国专利1项。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才华是刀刃,刻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若是日久不磨,也必会生锈。胡应和及其校友皆认为大学也是需要继续努力学习英语的,因为英语技能是后续学习专业知识的敲门砖。大一是高中知识尚未淡忘的一个阶段,同学们一进入大学就应该去考四、六级,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为后面学习专业知识做好充足准备。他谈到,在他大学时期,生物系的同学们没有学习英语的机会,但是他们在当时就察觉到了英语的重要性,所以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抢着跑去外语系学习。“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在坚持不懈地学习下,胡教授向着目标一步步走近。

远渡重洋,追逐梦想

胡应和获中科院遗传所硕士学位,1985年留学美国,1990年获得依阿华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此后又到哥伦比亚大学,在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EricR.Kandel教授的实验室里做博士后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分子生物学,致力于脑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功能研究、高通量药物筛选和先导化合物的药理分析领域。他先后在《Nature》等世界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并获得美国和欧洲多项专利。跨越山河,背井离乡,只为求得梦想成真,而他的梦想正是从事祖国的中药研究工作,以期未来能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智慧传承开来,能让传统中药理学发扬光大。于是在海外工作的十几年间,他一直运用现代的生物工程技术进行中药研究。他说,如今提倡的中药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在于从中药中找到有效物质和作用的分子机理。胡应和选择回国,就是想利用祖国千百年中药药理知识的积淀和地方优势,解决提倡中药现代化的问题。

时光不负,一朝圆梦

回国以后,胡应和开始着手主持建造一个中草药化合物库,他的目标是从中药中筛选出对大脑疾病,尤其是对记忆衰退和痴呆症有治疗效果的化合物成分。他带领团队运用基因工程、分子神经生物学、药理学、行为学以及电生理学等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研究大脑基因的功能,从分子水平揭示大脑发育和活动的基因调控特性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有重要医学价值的药物靶点;针对不同的药物靶点,建立相关的药物筛选方法并进行高通量筛选,对筛选的化合物进行药物分析,为发现新药或其先导化合物打下基础。皇天不负有心之人,最终胡应和凭借自己的广博学识让中药现代化成为现实,充分利用中药优势与地方优势,让中药在今天焕发勃勃生机。

回首过往,初心不改

科学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坦途。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研究中的挫折时,胡应和坦然道:“将失败看做是‘正常的东西’,只要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梦,即使跋山涉水,即使徘徊曲折,也是一种乐趣,甚至比达到目标更快乐。”对他而言,这是源自心底的快乐和责任感。胡应和说,他力争要为实验室建立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把实验室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机构。他说,为了这个梦想,不管什么艰辛,不管如何挫折,只要自己还有一点精力,就绝对不会停下来。为了最初的梦想,“为伊消得人憔悴”又如何?仰天大笑,轻舟已过,不改初心!

多年的苦难他未曾言说,伟大的奉献他浅笑藏身。不忘初心何其难,科研之路何其苦,未说未说,只盼未来中药之崛起。

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 党政办电话:023-65362555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
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版权所有©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渝ICP 备05001042号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