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风,中共党员,文学博士,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文学院二级教授,曾任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党委副书记;获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英才计划优秀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等职。
言传身教,躬耕不辍育桃李
一腔热情,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从教40余年来,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了《中国当代文学》《现代新诗研究》《中国文化与文学》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与学生的对话,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经常在课内外组织讨论,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受到广泛好评,曾获重庆市“十佳师德标兵”、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身教胜于言教,“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多年的执教过程中,周晓风教授总是以儒雅博学的学者风范感染学生,以和蔼亲切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春风化雨般的耐心引导学生。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导师、躬行师道的榜样楷模,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先后指导研究生60余名,不少学生已成长为行业翘楚和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
潜心治学,砥志研思结硕果
“诗与史俱在”,是周晓风教授对中国当代红色经典作品《红岩》的高度评价,也是他文学研究的一个缩影。周晓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是一位有杰出贡献的学者、批评家,其在抗战大后方文学、重庆文学及汉语新诗等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对于推动我校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周晓风教授带领团队成员,依托重庆市“两江学者”(抗战文史研究)团队、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和重庆市高校“抗战大后方文化与文学研究”协同创新团队等平台,持续开展了相关理论研究、资料整理和图书编纂工作,在重庆文学研究和“抗战大后方文化与文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在学术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多年来,周晓风教授甘于奉献,克服身患疾病等困难,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以上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其中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实现了我校人文学科领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关注,为重庆抗战文史研究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含合著)10余部,主要代表著作有《现代诗歌符号美学》《新时期文学思潮》《新诗的历程》《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文化阐释》《革命时期的文学遗产:中国当代激进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等,其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获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勇毅前行,建强学科促发展
作为学校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周晓风教授长期致力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平台搭建等工作。周晓风教授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和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走在我市该学科前列。所领衔的学科团队先后成功申报市级教学团队、研究生优质课程,教育部本科特色专业和一流专业。
通过长期建设,使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得长足发展,先后成功获批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和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较好成绩,特色学科研究方向“区域文化与文学”经过多年积累,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所创办的《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已成为我校人文社科研究一张靓丽的名片。
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扬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周晓风教授长期致力于文化评论与传播,他带领团队成员受邀参与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的编选工作,承担了其中“抗战大后方文化建设”(第六册和第七册)的编选任务,收录抗战大后方文化建设相关重要文献115篇60余万字,该文库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作序出版,许多抗战文化历史文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所编撰出版的重要文献图书中出现。周晓风教授还先后担任我市及全国性多个文学艺术及学术研究行业组织负责人和评审专家,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发表主题演讲和学术报告,以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服务社会,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促进重庆文艺学术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