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师故事

当前位置: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 重师故事 > 正文

【寻找“校园明星”】秦赛一:新闻这条康庄大道,我会一直往前走

来源:bat365正版唯一官网新闻中心   作者:记者余华尊、傅汝欢,通讯员曹天静、张芷苇   编辑:李若岩   发布日期:2016-12-06   点击数:

秦赛一,我校传媒学院2011级新闻学本科生,2015级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传媒学院研究生会主席。

 

实践出真知——“大学七个假期我都在实习”

“新闻学专业学生不能只学理论,还得多实践。”本科四年,秦赛一的寒暑假都在实践单位度过,《人民日报·民生周刊》、重庆电视台、重庆市涪陵区电视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多次实习后,秦赛一发现,想做一名合格的记者,没有那么简单。“若不能把握社会动态而冒然突进,不能深入调查分析选题、当事人,不能客观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何能做出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新闻呢?”秦赛一激动地说。

在秦赛一看来,新闻学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学”,新闻人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看似风光无限的新闻工作,处处存在挑战和风险。作为社会各种职业岗位的交汇点,新闻工作的接触面极广。

“如果没有敢于拼搏、无所畏惧的气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悲悯的人文情怀,理智敏锐的思维,就不可能做出有价值、有份量的新闻,不可能完成新闻工作者应承担的社会历史使命。”秦赛一感慨道,多次的实习经历使他对新闻行业有了更具体、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初出茅庐——电视新人拿下重庆新闻奖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秦赛一仍记得《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视频。视频中十位大有作为的记者激发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新闻的人,就该为社会做点什么”。

2015年年底,云南少女蒙冤13年的案件震惊全国。在重庆电视台做编导的秦赛一得知此消息后,接手了报道此次案件的任务。跨省报道、无资源、无人脉,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刚刚进入社会不到一年的他,如何完成采访任务?

凭借着追求真相的勇气和长期积累的实战经验,秦赛一独当一面,在网上找到当事人代理律师杨柱的联系方式,随即赶赴当事人老家。“云南山区地势险要,在毁坏较多的公路路段,我们得搭乘貌似已报废的摩托车,有时我们徒步前行,甚至淌河而过……”秦赛一仍心有余悸。他坦言,当时压力极大:一方面只有他和摄影师两人前行,且自然环境恶劣;另一方面这个选题有可能被取掉。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这个新闻报道通过审核,获2015年重庆新闻奖三等奖。更让秦赛一欣慰的是,当事人钱仁风在今年8月得到了云南省高院副院长的道歉与国家的赔偿。“每当看到不平之事,我都想尽自己的一份力!”

孰轻孰重?当实践派迈向学术研究

在秦赛一看来,实践和学术,一个都不能少。最忙的日子里,他一个月都没有回家,甚至一个电话也没给家人打。“实践、学术两头跑,确实挺累的。不过家人很支持我的,毕竟这是我喜欢做的事。”

传媒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对此,秦赛一沉思后说:“做一个片子,如同孕育一个孩子,看着它从无到有。如果它能引起一些社会反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好的变化,我会因此感到满足。”他认为,做学术研究、阅览国内外最新的传媒学术文献,能观察到媒体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让实践经历与理论更好地结合,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灵活。

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用心做着学术研究的秦赛一,收获了不少的果实:在北大核心刊物《青年记者》上发表论文《快与真:网络热点事件的报道取向》;在CSSCI扩展刊物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电视研究》上发表论文《法制栏目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以重庆电视台<拍案说法>栏目探索实践的经历为例浅析》;在《新闻研究导刊》上发表论文《“互联网+”下的公民新闻》。

秦赛一成绩优异,能力突出。先进个人、优秀团干、奖学金……数不清的获奖证书见证了秦赛一在学校奋斗的点点滴滴。高考填报志愿时,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是他的第一志愿。这样的决定,让秦赛一与重师结下了七年的缘分。

“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秦赛一说:“重师这八个字的校训,指引着我前行。感谢重师!”

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 党政办电话:023-65362555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
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版权所有©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渝ICP 备05001042号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